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行動研究反思-李思儀

教育三乙9410561李思儀
一開始得知行動研究這堂課需要進入學校實際行動、學習、服務時,著實讓我猶豫了一下,實際進入學校聽起來是很大的挑戰,猶豫的是自己到底能不能每堂課8點on time、在籌備期間密集得跑學校、付出許多時間心力於籌備討論…,接連猶豫了幾天,在第二周上課時,聽了老師說明行動研究嘗試解決實際發生的問題,老師還提到了杜威說過:「教育即經驗繼續不斷改造的歷程」,課後一番思索後,我決定給我自己得這個經驗再改造的機會,希望自己可以在這個歷程中學到什麼、感受到什麼,便修了行動研究!
分組後,我們組就各學校開幕時間考量選擇了竹東高中,就此展開了我們看竹東高中的合作。第一次會議我們對於該協助什麼?能服務多少?如何協助?一點頭緒都沒有,大家便集思廣益、一同討論,發現在思考我們能給於什麼樣的協助前,必須先對竹東高中的目前的進度、人員、架構、理念、資源…,先了解才能針對竹東高中現有的狀況,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於是有了和杏齡老師的第一次接觸,針對杏齡老師的說明,我們組再進行討論,陸陸續續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無數次的會議。
還記得在幾位組員代表竹大團隊第一次前往竹東高中後,大家立即召開會議,再和杏齡老師得面對面接觸後,代表同學發現我們和杏齡老師對於彼此的角色定位有很大的不同,杏齡老師言下之意似乎是認為竹大團隊為策展主力,所以要設計出非洲展的展場及客家文化的展場…等;而我們對於自己的定位是站在協助的角色,而非主力。出現問題後,我們立即討論釐清自己的定位,以及實際上可以做哪些事情,包括:數位記錄、設計關於導覽的教案、協助策展(非規劃)…。經過這次對於我們自己的定位釐清後,我覺得對於我自己再思考協助竹東高中該如何規劃,會比較清楚應該往什麼樣的方向思考及設計!
接著幾次和杏齡老師溝通,發現定位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並且延伸出想關問題,例如:我們無法每天中午到竹東高中參與學生的討論,而杏齡老師卻希望我們能多加出席參與討論,每當發現有這樣的認知不同時,我們嘗試和杏齡老師溝通,卻常常帶著情緒結束,說實話當下都會對杏齡老師很生氣,覺得他為什麼都會用嘲諷的語氣說話,但往正面思考,我想我們在每一次的溝通中都是在練習好好的說清楚自己的想法,更是在練習勇氣和臨場反應。
和竹東高中合作的挫折感,一直到了開展前一周的密集佈置才開始有一些好轉,記得那個星期六原本是約好竹大團隊及竹東師生團隊都必須全員到齊,把展場大致佈置完,沒想到當天出現的只有杏齡老師、學生5.6人,以及竹大團隊全體,當下真得有點生氣,但開幕在即也顧不得計畫,我們10個就一股腦栽進策展佈置,盡全力的幫忙學生佈置,加上杏齡老師也辛苦做了許多的努力,終於有了開幕當天的完整呈現!
籌備了1、2個月,開幕當天真的有一種撥雲見日、喜上眉梢的感覺,看著節目呈現、展場中穿梭流利介紹為來賓的小尖兵,真的很感動,這陣子的努力有種值得了的感覺,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完美,因為時間緊迫,許多學生設計的展場佈置都沒有完成,但是能有這樣大致完整的非洲展,我覺得已經是我們團隊付出很大的努力,以及杏齡老師帶領學生耗費比我們多的時間心力,大家一同經營出來的呈現。
過程中,我們面對了許多的困難,但這些困難經過了一同的討論、嘗試,我們努力的跨越困難,將困難轉為自己的成長。這次的策展,對我而言真得是很寶貴的經驗,看見了重視升學的學校中的組織架構;感受了人與人間意見不同時,如何調整情緒,繼續思考下一步;聽見了歷經讀書會後,慢慢練習進步到開幕當天介紹流利的小尖兵導覽…,這些都是學習、都是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